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礼嘉中学“和实政治”尹建文工作室>>课题研究>>方案计划>>正文内容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为中心的高中政治课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20-10-16   点击次数:   来源:原创   录入者:尹建文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为中心的高中政治课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尹建文执笔

本课题于20176月设计立项,并着手建立研究组织、学习理论文献等研究准备工作。20189月被批准为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备案课题。

 

一、课题概要

(一)概念及界定

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确定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2.学为中心。学为中心”与“教为中心”相对,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自主学习过程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最终的教学结果为中心。基于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学为中心应该确立的基本精神和思想理念有:

(1)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行合一、情智共生的发展。

(2)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实践性学习。

3)学习的效益应该是效率与质量的统一,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背景与价值

1.研究的背景:

(1)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高中政治课的改革和实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2016年9月,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2016年11月,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出版《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对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主张。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要让学生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4)在现实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以教师、教材和结果为中心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重教师的单向灌输,轻师生的双向互动;重教材的条分缕析,轻学生的自主探究;重考试的最终成绩,轻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核心素养也难以提高。

鉴于以上背景,我们提出“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为中心的高中政治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2.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表现在:

(1)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引领教师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有效开展教学评价,从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牵引着学,转变为主动探究和实践;把关注点和着力点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从关注分数转向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觉悟的提升,必然有利于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促使教师对学情、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与教学细节进行研究、优化和创新,必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4)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实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使学科教研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基于教学实践,关注教学过程,创新教研方式,从而使理论学习有方向,实践活动能落地,教学研究有实效。

(三)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价值旨归,通过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将“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引领教师从理念到行动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把课堂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学堂,构建学为中心的教学实施策略。

具体目标:

(1)构建课堂教学新策略。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策略,基于“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传统课堂向学为中心的课堂的根本变革。

(2)引领学习方式新变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根本转变。

(3)教师教学能力有新提高。以教师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教学理念先进、信息技术熟练,能研究、会操作的科研型新教师。

(4)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新突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落实、提升和巩固。

2.研究内容:

(1)对学科核心素养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进行梳理、比较,形成本课题特有的话语系统,提出自己的基于核心素养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主张和理念。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和以学为中心的基本精神,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叙写和呈示;教学内容的统整、筛选、补充等。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和以学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一是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如:学、教、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安排;二是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如:教学组织型式的研究,即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合理地运用全班、分组和个人三种组织形式?如何科学、合理地分组?在不同的教学中如何有效排列座位?秧田型、马蹄型或新月型、方型或圆型、模块型等座位的排列是否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开发有意义的教学资源,统整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真实的教学情境?如何对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改造?等等;四是优化课前学习和课后学习的设计与指导。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和以学为中心的基本精神,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的研究。包括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行为的研究,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个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班级展示活动实施方式等。

(5)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和以学为中心的基本精神,依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优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微课、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有效引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和以学为中心的基本精神,改进教与学的评价的研究。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重视学习过程的观察评价,引领学生进行反思性自主评价。学习评价的研究:包括对评价内容、主体、方式、应用的研究;探索如何依据学生的学开展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四)借鉴与创新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朱光明先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2016年第一期上发表论文《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进行了探讨;华南师大教授陈友芳先生、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牛学文先生、常州市教科院朱志平先生等也分别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发表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学业质量评价等论文。朱志平先生主编的《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和评价》一书,是对核心素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关于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在这方面的论述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类全部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那些从事感性活动、社会的、历史的人。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其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而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使学生生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完整、和谐发展,正是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有效手段。

现代人本主义理论。现代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与潜能发展,其发展过程既是生命不断被发现、尊重、珍视的过程,也是把人“还原”为人,实现人的完善、完整和超越的过程。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张教学应以人为本,立足培养完整的人;教学应挖掘人的潜能,促成人的自我实现;教学要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些都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提出的教学主张。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个体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知识反映的是个体的主观经验;知识是经过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这些基本原理构成“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基础。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不能拿预设好的知识教给学生,也不能通过灌输、压服的方式使学生习得知识,而要学生依据自身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正常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多项智力的潜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存在差异和组合不同,教育的作用在于是否使得每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观点给“学为中心”的课堂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认识教学提供许多启示: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都有发展的潜力,都能获得成功;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长处,用多维、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支持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

过程教育思想理论。过程思想是由英国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所创立的。怀特海认为:“过程即实在,实在即过程”过程思想主要有三各观点:第一,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第三,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都是由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由多个环节相互链接而完成,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系统。怀特海在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阐述的过程教育思想十分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激发生命活力、培养创新精神。

在我国,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生本教育”理论,倡导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理念,其主要著作有《教育走向生本》和《教育激扬生命》。常州邱学华教授创立“尝试教育法”,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先试后导,学而后教”,同样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人民教育》杂志“生本教育”和“尝试教育”都有专题报道。北京教育学院的王永红副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上发表《“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借读》一文,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包含四方面的含义: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特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责权主体。

2.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

1.引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基于核心素养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旨在革新单一的线性课堂,创建多元化互动学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新工具、新资源,探索各种“深度学习”之新模式,推动传统课堂向学堂转型;彻底改变线性课堂,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非线性学堂”,将信息时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种稀缺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新天地。要实现这样的变革,首先要取得教师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要改变其教学理念和多年形成的备课、授课习惯和教学设计模式;其次要获得大多数学生们的接受、参与和适应,要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尤其是被动接受灌输、应付考试之学习心态、习惯,逐步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新模式和相应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2.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核心素养。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必须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实景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实景学习机会;能够有效开展混合式学习;组建学习团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自带设备(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等)进课堂,增加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依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得到增强,学生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计算方式等学习方式都发生根本的变革。

3. 融合学习资源,开展绿色学习。基于信息技术创建时空上无限拓展、内容上自主选择、策略上多方互动、质量上动态测评、效果上合作共赢的未来课堂;有效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再造教学组织、流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探索低碳、优质、高效的绿色学习新思路。

(五)思路与方法

1.基本思路

(1)成立指导机构。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担学术顾问,组建学术指导小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行政领导。

(2)建立研究网络。课题组制定总体研究方案,在分工的基础上各课题组成员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班和对照班,定期开展开展行动研究,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联动的研究网络。

(3)重视专业培训。采用集中研讨和分散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线上和线下、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要领。

(4)开展实践探索。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研究,在点线相结合的实践研究中发现问题、改革创新、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行动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具体做到三个结合:全面关注与重点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扎实行动与总结反思相结合。通过实践,制定一批方案,积累一批案例,写出一批论文。

(5)及时总结推介。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校际研讨活动等途径,积极在本校及本地区宣传推介,将研究成果向其他学科和学校辐射。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本课题的文献研究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搜集、鉴别、整理有关核心素养的文献,并通过对核心素养文献的研究,形成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全面、深刻和科学的认识。二以核心素养为旨归,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归纳高中政治教学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实施策略。

(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高中政治教师和政治课教学的意见和期盼;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开展实践研究。

(3)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行动和研究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制定本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指导各研究小组选择某一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子课题实施计划;通过学科基地成员集中和分散的研讨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行动和研究活动,探索学为中心新策略。

(4)案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同一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组织不同学校的不同老师开设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课,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活动;并以回放成员视频录播课、播放优质教学视频课、阅读优秀教学设计等方式,以丰富、鲜活、生动的教学现场、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作为案例,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流程、教学手段、过程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微格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

(六)过程与计划

本课题计划四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三个阶段展开:

1.准备阶段(2018.1——2018.8):

依托学科基地招募基地成员,确定课题组成员;举行选题研讨会,确定研究主题;起草课题设计方案;填写子课题设计表,积极做好申报工作;拟定课题方案,组织论证;设立子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习有关理论,抓好课题研究的技能培训;对课题组成员实行理论与技术培训;配备课题研究的软、硬件实施。

2.实施阶段(2018.9——2020.12):

召开开题认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组成员和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辅导;根据总课题和子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各子课题学期实施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组织成员开展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围绕核心素养和学为中心的主题,通过报刊、杂志、书籍、互联网等载体和手段,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从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等五个方面撰写文献综述。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开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提出拟解决的方案和建议。

组织成员开展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根据分工,由成员选取目标和研究内容,在基地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设计,确定执教人员开设研究课;组织成员有目的地开展课堂观察、记录活动;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议,提出修改、调整和完善意见;再选择其他学校的其他老师执教,进行视频实录,组织基地成员开展第二次研究活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案,在行动和案例研究中提炼阶段性成果。

开展中期评估活动,总结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专家对前阶段研究活动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方案进行微调,并确定下阶段研究重点和工作思路;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和总结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具有推广价值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新策略。

3.总结阶段(2021.1——2021.12):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汇集典型案例,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

(3)举行课题鉴定会,结题。

(4)通过基地成员、网站、媒体、讲座、报告、论文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一步传播、推广本课题研究成果。

 

二、前段工作

1.加强领导,成立课题研究指导机构。

本课题作为学校主课题,具有全校性、跨学科、多级段等特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实施,学校行政高度重视,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和部门负责人、行政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和指导小组,加强对课题研究的领导和指导。

2.建立网络,确定课题组骨干成员。

初步构建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核心研究组——学科研究组——班级实验组”研究网络。核心研究组由本校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负责制定各学科行动研究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各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本学科组骨干教师,成立学科研究组;各年段各学科选择若干班级作为项目实验班级组成班级实验组,在本学科开展研究与实验,以此形成一个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实验相结合的研究网络。

课题组核心骨干成员为课题组负责人、教科室成员和各学科教研组长。

3.重视培训,开展理论学习活动。

组织课题组成员、实验教师、各学科研究小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学习实施方案,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

4.加强策划,制定课题设计方案。

以课题核心组为主体,与项目实验老师相结合,研究制定课堂教学创新行动研究总体方案;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由课题组成员带领相关学科研究小组,制定本学科行动研究实施方案,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的操作框架。

5.

三、下步打算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目前进展情况,从现在到下个学期将着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课题核心组和各学科研究组,对过程思想、过程教学和课堂教学创新的含义、原则、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邀请专家对课题组成员和相关老师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具体学习的理论文本有: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夏雪梅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等教学专著。

2.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明确研究重点。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方案和分学科实施方案;同时进一步明确本课题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1)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设计各环节的各项教学活动,并依据学习规律来布局、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

(2)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过程的技术细节,使各项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

(3)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指导。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活动,把课堂观察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开展即时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3.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根据实施方案,组织各学科教研组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提炼实验经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定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计划,积极做好课题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

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将进一步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和工作职责,做到分工合理,任务明确,责任到位。

全面开展观摩研讨。将围绕研究重点,组织学科组开展全校性、跨学科、多级段的各种形式的观摩研讨活动,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至少开展2次以上,由学科组长带领本学科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目标,开展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验和课堂观察,开展评课研讨活动,进行教学反思。

4.重视成果展示和考核评价。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提炼思想。到下学期期末,各研究成员必须递交本学科的阶段性总结报告,同时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提纲和写作思路,着手撰写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依托校园网建立本课题的专题网页,通过网站加强学习研究、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

建立评价激励制度,对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活动、落实研究任务、取得研究成果等,定期予以检查考核和评价激励。

 

 

课题组

2018101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427731848@qq.com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