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动态 更多>>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技术学科组>>经验交流>>正文内容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风潮的探究与反思
发布日期:2014-01-09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庄亮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风潮的探究与反思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213176 虞赛春
 要:本人针对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粗浅的探究和反思,并经过整理和归纳,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可行性和实效;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误区;3、正确认识整合的作用、领悟实施整合的要领。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不断凸现着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和不足,从而引发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打破弊端,引导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向新世纪信息化下的创新合作型人才转变?已成为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者苦苦求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进,犹如一道曙光,为这种变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独有的学科特点,使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辅助其他学科教学之良方,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被看作是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一个过程,各项活动正开展的如火如荼。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如何呢?
近年,借助我市、我校开展的各项评优课、基本功竞赛、公开课、教研课等活动,本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粗浅的探究和分析。可以说在这些活动中,多数教师有意识地对课程整合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其中的整合效果有得有失,本人经过整理、归纳、反思后,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可行性和实效
(一)、整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人类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约占人类信息总量的95%左右。其中视觉信息是最直接的信息,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最常用的信息表现形式。听觉信息属于另外一个感觉空间,包括音乐、语音、声效效果等等。语音信息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这些信息形式下,往往需要接受者通过自己的知识活动获得一些另外的信息。
专家研究提出:学习中有1.0%是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听觉和视觉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而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的声形并茂及其较强的感染力,易于影射人的视觉和听觉功能。这也是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最明显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最基础的意义所在。
(二)、整合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1、加快思维速度
从属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引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电子特技技术与编辑功能,调动了视频信息与音频信息,展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了信息呈现的速度,不断作用于学生的感知系统,诱导着学生自觉地开展思维。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才能促其发展,而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感性材料变成了学生进行思维的最佳诱因。它能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升华,并产生思维上的飞跃,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学生思维的快捷又直接加快了课堂节奏、加大了教学内容,再结合多媒体反馈迅速的优势,又必然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课堂的反馈效果必定优于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效果的循环使得整合的环节能环环相衔、紧紧相扣,使学科内容有因而发、有序而行、有果而至。
2、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知识内容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多彩的画面和新颖多样的形式以及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诱人的学习情调,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调动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学习心境,精神饱满地学习,这势必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符合回归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原则。这种优势使得一些僵化的课堂氛围得以解脱、学生的情绪得以高涨、教学环节得以步步为营、节节开花,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的原则。
3、帮助思维记忆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眼、耳、手等器官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可以说学习中视听并用就是多媒体的又一优势所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利用这种优势改变了传统中教师为主体,自编、自导、自演,学生疲惫、被动接受的思维记忆弊病,让学生进入在各种感官支配下自发记忆的良性循环。
4、创设思维的情境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而学科中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并不是单靠教师的讲解就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领会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视听信息的传递,再现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与过程,把客观事物的形、声、色、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心通其义”,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这些优势深层次的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力度和广度,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实际条件难以呈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奇观等展示上,切切实实的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对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发挥着巨大的协助作用。
(三)、整合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以讲授引导思维,激发情感,并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听讲”,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方法的有效改进。在此,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材料,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领悟到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因此,这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带来的教学方法上的革新使教师积极构建学生参与熏陶的教学气氛,如听音乐、表演、谈话等,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融合起来,创造出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多层次的教学需求。
(四)、整合对教师的影响
教育技术的应用要以育人为目标,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强化科研,因地制宜地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而今正因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推动了未来教学活动中的教材、教法,甚至学校的教学形式的变革: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来源将会是一个庞大的、随时都在更新的信息网;教师要扮演的可能是一个在知识的海洋中为学生导航的角色,在远程教育教学中,一个教师甚至将讲授千万个学生。
可喜的是,我们学校和教师都认识到了这点——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信息社会中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技能。在整合大潮中不断尝试开发自己心目中的教学软件,并利用业余时间自我学习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以满足整合的各项要求。
当然时代要求每一位教师不光能机械地操作计算机,而是能根据教材特点和课程内容,自行设计,创作幻灯片、课件等,对学生开展形象化的直观教育,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误区
(一)、误把加入信息技术简单地等同于整合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就达到了整合,更别说有培养学生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了。他们一味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上的一种手段、一个点缀,甚至有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之嫌,在其看似热闹的背后则往往脱不开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
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在于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演示交流的工具,只有当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其及时地获取信息,将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二)、片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
面对信息化时代喷涌而来的众多信息,加强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批判、处理或综合运用等能力的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伦理、人文及法制教育已迫在眉睫,而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多数教师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多半只停留在提高打字速度、懂得网上浏览等简单层面上。诚然,信息技术操作是前提,但它只是应用实践的必备条件,而不是全部,如何指导学生在信息的收集中辨别真伪、优劣,从看似毫无价值的信息当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精髓,形成对信息敏锐的洞察力,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引领学生自然地把信息技术视为其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在整合的过程中迷失了学科实际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特点,如果教师不分学科、不分内容、而过分追求媒体效果,不惜把一些不该动、不该响的文字与图片强加于教学中,将本该服务于课程的教学变成了服务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这如同是削足适履,效果自然是不会好的。
(四)、整合深度基本上仍停留在媒体观上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考虑的是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制作一个帮助我们教学的课件,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也是一个自立的群体,他们也有具有自我学习,相互交流的能力和意识。这使得在整合的过程中,某些老师还没有滋生为学生构建一贯饿适合于他们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的意识,他们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基本上都停留在用课件来“播放”或“呈现”内容的层次上。
(五)、学科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及意识不到位
我们经常在竞赛过程中碰到某些老师因无法面对计算机的突发事件茫然无措,我个人认为要改变学科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及意识不到位的现状,光强调加强教师进行课堂整合的训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唤起教师对课堂整合的整体意识,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做到真正到位。
三、正确认识整合的作用、领悟实施整合的要领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突破了计算机与各种电教设备的行业界限。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处理、调用硬盘、软盘、移动磁盘与光盘上的文字、数据、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但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替代所有的传统媒体。不应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力求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做到在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情况下,继承传统教法中的长处,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摸索,尽可能的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铺垫作用
任何一节课堂教学都存在着知识的衔接和学生情感投入的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铺垫作用的研究和探讨。常用的做法有:设疑,促进学生思考;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二)、突破作用
主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来表达语言难讲清楚、视觉难看明白的新旧知识衔接的问题。通过直观、演示、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揭示其内在蕴含的规律,或说明道理、释疑解难,促进学生知识生长点更替知识结构的更新。
(三)、强化作用
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加大课堂教学重点知识的训练密度,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注重学生听、读、写、演、练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智力,形成技能。
(四)、概括作用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阶段性概括总结,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强化知识结构,提高认识水平,形成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概括作用的发挥,将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 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绝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所以整合时务必要遵循“三个符合”:
一是要符合教学内容、突破重点、难点的需要。
二是要符合学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及学科知识教学特点。
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总之,对待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持积极的态度,有的放矢,大胆地引进和创新;同时,也不能过分地夸大其作用,更不能依赖于课件,把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抛到一边。只有认清其作用和优势,自觉的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使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儒德 主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427731848@qq.com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