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做好课前预习题”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学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我校物理组的《在减负增效背景下的优质高效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感悟和做法。文章主要阐述了课前预习题设置的几点想法,明确了课前预习题完成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最后对课前预习题实施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必须避免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课前预习题 减负增效 反思
有一学生曾问我,到底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课,通过交流发现他课前没有预习,上课又没有十分专心听讲,教师很多时候讲的多而快,导致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没有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后的作业完成的准确率不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校初二物理老师以“做好课前预习题”为子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一辈子,指导学生预习这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目标,促使我们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更好的贯彻落实“减负增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期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编排了教学案,设置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前预习题,课堂探究学习过程,课堂巩固练习,课后反思,课后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目的就是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教学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预设的目标,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围绕“做好课前预习题”这个话题,结合自身的研究和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一、课前预习题设置中的的几点想法
①填空型题目改成动情景式简答型题目
一开始预习题的设计大多以书本知识的填空为主,学生完成很轻松。但作业都以抄写为主,学生只要照书上内容填写好就可以完成作业,不必花时间消化、思考,只起到摆设作用。当课上运用问题情景让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时,大部分学生显得很茫然,显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和思考有关概念。比如:《密度》一节,原来的预习题是: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和比值是 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和比值一般是 的。2、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3、密度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 。经过研究我发现这样的抄写式预习题无法达到预习的效果,而且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如果在学案中把“课前预习”改为:1、一些故事片中常有这样的镜头:高墙倒塌压在演员身上,造成人员受伤。但实际拍摄中,倒塌的高墙并不会伤害演员,砌成这种高墙的物块最有可能是什么做的呢? 2、水的密度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义?对这二问,书上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对课本进行阅读预习,思考密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应用。
②增加趣味性的题目,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即教育,”新课程倡导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主张以生活为舞台和背景,实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构建。课前预习题的设置可以联系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或情景让知识回归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生活的欲望和本能,才能更加有效地去认识、去接受、去理解、去思考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并在才此过程中形成主动思维、获得知识的体验。比如,在《物态变化》这一章复习时,可以预先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观察电冰箱,举出很多物态变化的例子。如: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汽化和液化;制冰 ——凝固;除霜、食品解冻 ——熔化;打开冰箱门时“白气”的产生 ——液化;霜的形成 ——凝华,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份?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市场上的“无霜冰箱”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及时除掉冰箱的霜?冰箱门缝的外表面为什么有水珠?针对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构建一个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作业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作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思想观点的重建。
③控制预习题的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
贯彻和落实“减负增效”政策后,学生的学习时间实际上减少了,可学习内容没有减少,学生除了每天在学校必须保证的正常上课、自习、完成作业、参加有关活动外,剩余的时间已经很少,而且我们学生的做作业速度较慢,如果每门课都有预习题的话,负担会过重,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抄作业、厌学,适得其反。所以必须控制预习题的量,保证学生有足够完成作业的时间。
④分层次,让好学生感觉到挑战性
有人说作业是“知识的超市”,既然是超市就应该承认差异、关注个性,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超市中来。虽然我们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但还是有一些学生会喜欢学习物理,所以我们又不能把要求放得太低,那些学生会觉得“吃不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在预习题设置时最好要分层次,分选做题和必做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力所能及,又觉得有挑战性,让预习成为学生求知的一帖兴奋剂。
⑤让学生阅读教材,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找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近几年的中考越来越重视学生阅读材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所以有时针对简单的知识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书本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提出自己不懂之处。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使教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前预习题完成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除了在预习题设置的问题上作了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在对学生预习题的完成情况的检查方法方面也作了研究和改进,以求更好地抓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① 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教师批注增加激励性语言,
开学一段时间后,有部分学生做作业不认真,一些学生已经有抄作业的现象了,还有一些学生作业是乱涂的,胡乱写上答案,交差了事,甚至有几个同学不交作业。预习工作不到位,就难开展工作,课上不得不把预习题重新讲解,既起不到“增效”的目的,还浪费了一些较好的同学的时间。
对于这种情况,我作了如下对策:对于学生做的预习题要及时收缴,教师及时批阅,批阅后及时反馈信息,这样学生对自己做的作业哪些是对的是很关心的。如果做的作业正确率很高,学生会很高兴,觉得很有成就感,对自己就会很有信心,如果错了,学生也会注意自己的不足,会认真听讲。同时批阅作业时,可以增加适当的批注,可以是激励性的语言,如:好、认真、继续努力、有很大进步等,也可以是针对题目做错后提示性的语言,如做题不够细致、审题角度存在错误、语言规范性欠缺等。得到这样的批注,学生会认为自己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老师对他很关心等感觉,自然对学习物理也会多用心了。
②不在学生作业上写批注,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预习题完成后,每次都批改,便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但是有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在老师的讲解上,不注意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是只注意自己做错的地方,注意如何修改自己的答案,认为只要把自己的答案改对了,自己就学会了。
对于这种情况,我作了如下修改:预习作业交上来后,有时不在学生作业上写批注,只在自己的备课本上作记录,讲课时经常关注这些做错的同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自己倒底哪里错了,为了发现自己的错误,他们不得不仔细听讲,再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还能发现其他同学的错误,引起注意。
③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讲,“迫使”学生完成作业,
有些学生总是抱有侥幸心理,仍然在抄作业,马虎了之,我上课时会觉得很累,他们几乎没有预习,所有的知识必须重新讲一遍,课堂上的内容很多,讲得很累,学生也学得很累,一旦发现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我在批阅预习作业时就没不任何批注,课堂上我让一些作业有问题的学生把答案用实物投影仪加以展示,然后依据他们的答案,由学生共同找出他们答案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发现的问题很多,许多答案不需要老师给出结论,学生就能总结出来了,让学生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甚学到了新知识,得到了发展,效果非常好。
④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一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在课上的前10分钟,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前预习题实施的反思
在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我觉得预习这一环节是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同时我觉得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避免下列误区:
①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而忽视课堂教学
由于我们把一些课堂内容作为预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了,在课堂上就不再讲解这些知识,认为学生已经都会了直接就跳过去,讲解深一层次的知识,那么学生会有很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因为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做预习题,对知识点不理解;一些学生虽然做了预习题,但理解也不透彻,不全面。所以课堂上老师必须针对预习情况再讲解这些知识。不过一定要注意不能单调地重复这些知识,防止有些同学出现厌烦心理。所以备课时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注重学生心理,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②课前预习题一定都要课前完成
课前预习题放在课前完成,有时效果不一定好,学生的自觉性不太高,而且学生的作业时间得不到保证,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有时在课堂上,上新课之前5分钟完成预习作业,这样学生不能抄作业,不能互相讨论,独立完成,效果会不同,更能提高课堂实效。
③每堂课都需要设置预习题
有些课不一定要设置预习题。比如:在学习《人眼看不见的光》、《显微镜和望远镜》等知识时,如果学生预习后都已经知道了结果,探究中的好奇性、探究性、趣味性就会锐减,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课堂就变得索然无味。
总之,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还会遇到一些其他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它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方法,才能不断进步。要想利用课前预习题这个平台,适当得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真正的“减负”效果,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我相信,只要使预习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为学生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