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平台登陆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怀念旧版
网站公告: 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申报公示喜讯:在2023年常州市高中音乐优质课评比中,我校陆恬老师荣获二等奖,特此祝贺!喜讯:在2023年常州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中,我校荣获中学组壹等奖(指导老师:戈玉燕、陆恬),特此祝贺!​喜讯:在第三十四届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中,我校余乐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李丛旭、钱宝权陈嘉宇、陈忆凡、孙灿、韩青峰同学荣获高中组三等奖,特此祝贺!喜讯:热烈祝贺我校蒋红卫、马继宗、戈玉燕老师被评为第十五批常州市学科带头人,白奕波、王丽琴老师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正文内容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和乐校本课程”构建
发布日期:2023-07-10   点击次数:   来源:原创   录入者:施孝丹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尹建文

(一)创建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创建背景: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血脉,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学校的文化自信是学校发展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中国软实力的层面来对待。我们学校结合学校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旨归,通过开发和实施具有本校特色的“和乐校本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积淀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学校地处长三角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完全中学。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剧增,我校生源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外来务工子弟占80%以上;同时,来自贫困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文化背景各异,心理素质脆弱,价值观念多元,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良莠不齐,各种问题学生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如何让这些学生也接受优质教育?如何引导全体学生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既有传统文化素养,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公民?这是我们面临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创建意义:

1.有利于学习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体和重点是思想精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流淌的精神血脉。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和重点是思想文化或精神文化,也就是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塑造民族精神、决定价值判断、影响思维方式、规范行为准则,对人类和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的思想文化部分。

2.有利于学习和吸收跨越千年、兼顾百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学习各种思想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其中的精华。

3.有利于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原文经典。让学生学习原文经典,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积累,让学生从中领略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种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然之气。

4. 有利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师生生命的底色和成长的动力。我们所创建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和乐校本课程”,将以“传统文化润泽师生,实现生命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和乐校本课程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师生生命的底色和成长的动力。

5.有利于构建具有我校“和乐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和乐即和谐快乐,通过本课程的构建,师生快乐学习,和谐发展,生命得到经典文化的润泽,生命质量、教育质量、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创建价值:

1.价值追求: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旨在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现代公民。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并不是要培养穿越回到古代的人,而恰恰是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视野的中国公民。就是要让中华经典文化嵌入师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 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培养具有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中华品格、中华灵魂的中国人。

2.价值判断: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致力于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面向世界的先进文化。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要让学生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思想的涵养涵育、人生智慧的启示启迪、民族性格的陶铸陶冶,从而获得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走得更快更远的智慧、信念、勇气和力量;让现代人从古代思想文化中,寻找世界及中国的未来和方向,寻找新的生存智慧,解决当下人类生存的困境,寻找人类更好、更光明的未来。

3.价值效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积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价值功能。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具有道德教化、修身正己的作用,还具有其他多种价值和功能。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收获到审美欣赏、精神涵养育、文化素养、惕厉规训、明德修身等多重价值功能,还有更直接的汉语识字、语言积累和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累性、长效性与学生学习的短期性、即时性的收益,也就是学业水平的提升结合起来。

(二)创建目标

课程建设方面: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明确各学段的课程目标;构建适合我校师生发展的多元、开放、个性化的和乐校本课程体系;挖掘与充实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实施途径和课程评价。

育人目标方面: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现代公民,具备负责任、有追求、善交流、能合作、懂感恩、自信宽容、耐挫力强等优良的君子品格。

教师发展方面: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和谐、态度和蔼、人际和睦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具备立己达人、修己安人、谦逊儒雅、孝悌忠信、循礼贵和的师者风范,着力打造“学习型、学术型、文化型”教师团队。

学校发展方面: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内涵,教育和谐发展、师生和合共进,在本地区具有较好社会声誉和较强文化竞争力的农村普通完全中学。

(三)创建内容:

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针,围绕研究目标,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课程内容:

1.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和乐校本课程目标的构建。

学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针,结合本校校情、生情,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和乐校本课程,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作为校本课程文化的底色,通过本课程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快乐学习、和谐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师生生命,具体的课程目标包括:

课程目标之一,使全校师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传承关系,基本掌握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和重要历史文化人物。

课程目标之二,重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精髓,诵记积累深刻体现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的名篇名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养成终生热爱经典、阅读经典的习惯。

课程目标之三,把我校师生培养成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放眼世界和未来、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深厚底蕴的特色学校。

2.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和乐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创建目标和课程内容,构建“和乐校本课程”体系,即“和乐校本课程”图谱。“和乐校本课程”有以下四部分构成:经典诵学类;礼仪节日类;文体艺术类;生活研学类。

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和乐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中华优秀传统具有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为和乐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具体包括以下12个方面:

1)中华经典名著诵学以学段为单位,诵读和研学中华经典名著。初中年级诵学《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等童蒙读物;高中年级诵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等经典篇章;结合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教学,进一步扩展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古典小说的阅读;结合学校德育课程,开展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优秀家训家规的阅读。

2)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开展以“八礼四仪”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八礼是: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 

四仪”是: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

3)中华传统美德修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4)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节日节气文化。

5)优秀传统文艺修学。开展中华诗词、楹联、歌舞、书法、绘画、曲艺、说唱等文学艺术的教育和研习。

6)优秀传统工艺制作。开展剪纸、风筝、刺绣、雕刻、制陶、中国结编织等传统工艺的学习和制作。

7)传统建筑艺术鉴赏。实地参观、考察具有中华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智慧。

8)传统生活方式修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天地四时的运行规律相一致,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一种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现代中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感悟,在修习中传承,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

9)中医药材知识研习。初步接触和了解如《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优秀中医著作,识别和种植常见的中药材,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爱好。

10)传统体育项目练习。开展以“中国武术基本功、太极拳、阳湖拳、军体拳、象围棋”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研习,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日常的阳光体育活动中,引领学生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地名、桥名、方言、风俗礼仪、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12)文化胜地研学旅行。利用假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如:开展孔孟之乡研学旅行,通过实地游历曲阜“三孔” (孔府、孔庙、孔林)、邹城“两孟”(孟庙、孟府)、泰山尼山、孔子六艺城等文化胜地,参观考察中华孝道园、淹城诸子百家园等本地文化园区,走进孔孟之乡,拜访人文圣祖,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开展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的研学旅行活动。

4.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和乐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和乐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我们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实施:

1)课堂教学:在语文、政治、历史科等学科教学和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实施。

2)“三社一研”课程: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活动。

3)团队会班组活动:通过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班会、兴趣小组等活动开展。

4)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

5)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展文化沙龙活动;观看百家讲坛等线上视频。

6)参观考察:利用假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旅行、参观考察活动。

5.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和乐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构建。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的课程,既是不完整的课程,也是低效或无效的课程。开展课程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起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功效。

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要采用有别于国家课程通常采用的纸笔测评的评价方式,构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测评,可采用终结性评价,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德的提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测评,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过程性评价,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个体的差异性。

(四)创建的重点、难点和可创新之处

创建的重点、难点:

1.中华经典名著的诵学。要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中华经典名著中选择最适宜于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内容,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再加上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这项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2.中华传统美德的修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为了吸收中华传统美德,内化成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这是本项研究的重中之重。

3.优秀传统文艺的修学。中华优秀传统文艺博大精深,门类繁多,需要学校师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的投入。而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传统文艺的修学会被边缘化。

4.传统生活方式的修习。实践证明,许多传统生活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绿色的、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生活方式, 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

可创新之处:

创新之一,在学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学校课程建设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创新之一。

创新之二,在课程建设中培育学校文化特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提出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本研究致力于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中,丰富了学校课程的内容,凸显了学校文化特色,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创新之一。

创新之三,在课程实施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本研究项目在构建和乐校本课程体系过程中,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展各类传统文化的“修习、研学、研习、练习、制作”等课程活动,有利于学生动手操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开展文化胜地的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在游学活动中亲身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这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六、创建思路:

1.进行学科渗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论语等经典文化的学习。利用和补充与学科教学密切关联的经典文化内容、素材,融经典文化的学习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排演课本剧是学科渗透的重要方式。如结合文言文的学习,组织学生把将相和、隆中对、鸿门宴、田忌赛马、晏子使楚等故事排演成情景剧,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感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开展主题活动。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等为活动载体,开展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如:开展“在农历的天空下”诗词文诵读活动。中国古代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历是农业文明最直接的反映,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文化典籍里有大量的歌咏节日的人诗词文,顺着时节组织诵读活动,是最好的学习契机。

3.创建文化广场。创建经典文化广场,通过实物、模型、塑像、图文、灯光、音响等形式,展示《论语》等经典文化的精神内涵,让经典文化“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

4.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具有丰富学习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经典文化学习专用教室、阅览室;培养具有一定经典文化功底的师资力量;开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华文化课程资源,如论语诵读课本、跟读音像制品;探索对中学生开展论语等经典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中华经典文化书院建设;开辟茶树、中草药等植物种植园、动物饲养室。

5.构建智慧平台。构建中华经典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中华经典文化。建立中华经典文化网站,实施中华经典文化数字化工程,将中华经典文化学习课程、资源、成果等转化为微视频、微课、数码图文资料,有利于学生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有利于经典文化教学资源、研究成果的开发、保存和传播。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类文献和研究资料,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明确各类研究内容中所隐含的知识、技能、方法、价值等知识和素养,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了解学校师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同度,了解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掌握师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年龄段的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

3.案例研究:在众多平行班级中随机选择某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制定研究计划,对特性研究对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统计、分析,对学生学习效果开展测评,提炼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总结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4.行动研究:本项目研究的中的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施方式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行动研究的流程是:明确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研究内容——实施研究计划(行动)——对行动进行观察——测评目标达成情况——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总结。通过行动研究,构建和完善和乐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和乐校本课程实施途径。

 

四、保障条件:

(一)已有基础:

我校直面现实问题,依据学校发展中所积淀的文化传统,以开发和实施“和乐校本课程”为抓手,积极践行中央提出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质,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初步形成儒家“和乐”文化教育特色。我校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极践行儒家“和乐”文化育人思想,构建和美的校园环境、和善的德育文化、和顺的人际关系、和乐的课堂情态、和顺的管理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凝练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和”的校训学校长期坚持“以德树人,以和兴业”的办学理念和“促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校风、“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铸就了“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为我校构建“和乐校本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初步形成戏曲文化教育特色。我们学校以目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云楼”为依托,开展“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辟戏曲文化展览馆,组建校园戏剧社团,开设戏曲课程,开展戏剧文化展演,积极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3.初步实施国学类校本课程。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组织部分学有专长的教师,开发和实施“论语诠读”“古诗词鉴赏”“五云戏苑”等部分国学类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同时,构建了礼和园、礼乐园、三乐园、毓秀园、风华园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致,为本项目的实施作了有益的探索。

4.初步形成“和乐课堂”教学特色。学校以倾情打造“和乐课堂”为抓手,引领教师积极践行“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教互动、和谐快乐”的教学理念,遵循“目标导航—自学预习—深度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检测—总结反思”的教学策略,精心准备,精当设计,精选材料,精准设问,精确流程,精致环节,精彩呈示,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主阵地。

(二)创建措施:

1.进行学科渗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论语等经典文化的学习。利用和补充与学科教学密切关联的经典文化内容、素材,融经典文化的学习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排演课本剧是学科渗透的重要方式。如结合文言文的学习,组织学生把将相和、隆中对、鸿门宴、田忌赛马、晏子使楚等故事排演成情景剧,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感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开展主题活动。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等为活动载体,开展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如:开展“在农历的天空下”诗词文诵读活动。中国古代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历是农业文明最直接的反映,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文化典籍里有大量的歌咏节日的人诗词文,顺着时节组织诵读活动,是最好的学习契机。

3.创建文化广场。创建经典文化广场,通过实物、模型、塑像、图文、灯光、音响等形式,展示《论语》等经典文化的精神内涵,让经典文化“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

4.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具有丰富学习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经典文化学习专用教室、阅览室;培养具有一定经典文化功底的师资力量;开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华文化课程资源,如论语诵读课本、跟读音像制品;探索对中学生开展论语等经典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中华经典文化书院建设;开辟茶树、中草药等植物种植园、动物饲养室。

5.构建智慧平台。构建中华经典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中华经典文化。建立中华经典文化网站,实施中华经典文化数字化工程,将中华经典文化学习课程、资源、成果等转化为微视频、微课、数码图文资料,有利于学生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有利于经典文化教学资源、研究成果的开发、保存和传播。

(三)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主动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整合校内校外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分工负责,推进实施。

2.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和乐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调整和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如:中华经典诵读制度、礼仪教育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制度、师生研学旅行制度、教师评价和奖励制度等,为各类活动的开展、课程的实施、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等提供制度保障。

3.人员保障:加强团队建设。选择热爱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研究人员,聘请专家学者担任课题指导组成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中华经典文化的师资力量的培养;与高校专家学者、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建立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智库”。

4.资源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需要图书资料、影像设备、活动场馆、活动基地、教具学具、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等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学校要通过市场购买、专家开发、自主研发等方式,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配置。

5.经费保障:人才培养、资源开发、教材编写、课程实施、活动开展、基地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学校的文化建设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以确保各项创建活动的实施。学校采用行政拨款的方式,计划每年投入2万元,用于本项目的研究。教师的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给予必要的津贴。

(四)创建时序:

前期准备阶段(20201——20206月):制定项目创建方案,申报项目立项;开展方案论证;组建创建队伍;开展宣传发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类培训。

组织实施阶段(20208——20226月):按照创建方案,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按照计划推进创建工作,分两阶段推进:20208月开始,首先在初一和高一起始年级实施,推进第一阶段的创建工作;20218——12月,准备中期评估;202112月开始,推进第二阶段的创建工作。

总结评估阶段:(20228——202212月):对照方案,结合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效,开展三级评估活动:学校内部开展总结自评;邀请专家进行诊断评估;委托第三方开展质量评估。将研究成果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报刊杂志等媒体发布、推广。

(五)预期成效:

1.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的和乐校本课程体系,编制隐含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校本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基本的课程内容。

2.初步探索和乐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落地、落实。

3.初步达成和乐校本课程的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明显体现在我校学生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初步具备负责任、有追求、善交流、能合作、懂感恩、自信宽容、耐挫力强等优良品格。

4.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部分教师具备较强的开发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5.初步形成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处处弥散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主题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周边学校,在本地区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乐校本课程测评体系,明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开发和制作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工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427731848@qq.com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