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动态 更多>>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语文学科组>>优秀教案>>高一年级>>正文内容
2017-2018第一学期公开课:《祝福》(安小娇
发布日期:2018-02-01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冯丽亚

 

祝福
鲁迅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着明晃晃的银项圈
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作者将相隔二十余年的两幅肖像叠印在一起,使读者强烈感受到的是闰土外貌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辛苦麻木的生活对于闰土的影响,使人心惊。活泼的少年闰土到木偶人的巨大变化,揭示了闰土生活的全部艰辛。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钝dùn响   寒暄xuān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形骸hái     颊jiá    沸反盈fèi天     新正zhēng 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ēng   
咀嚼jǔ jué      瞥piē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zhuì          歆享xīn  
牲醴  lǐ       蹒跚pán shān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5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5——65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倒叙的手法 形成悬念 吸引读者的兴趣
 
 
 
 
 
——祥林嫂的遭遇
 
二十六七岁以前——做祥林家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
三十一二岁—— 头年腊月二十以后决定到土地庙捐门槛。冬至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家。
三十四五岁到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以不幸开端,以不幸结局,情节有波折。
十四年的人生,幸福却这么少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这里的三段肖像描写是她精神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它们浮雕般的雕刻出了祥林嫂人生道路上的三幅精神雕像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5
a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一幅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劳动妇女的画像。她的生活是困苦的,精神是充盈的。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b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二幅是一个精神上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劳动妇女形象。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失去了充盈的精神之力。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c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幅则是一个精神上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纯乎”是一个乞丐,说明她不但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也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语言描写
为什么祥林嫂对儿子之死的讲述要反复出现,作者这样不惜笔墨有何深意?
中国文字的繁难,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落后状况也使他们的语言表现力受到极大地限制。由于他们心理的迷茫,外部语言也是缺乏的。自我的思想感情不能直接抒发,甚至连“我心里是多么痛苦”这类的感情也难说出口,只能是联想性的、回忆性的。
 
但即使是这样也只能说一两次,说多了人们就厌烦了。人们听的不是情感的表达,而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一旦听过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就被认为是可笑的、可厌的。除祥林嫂自叙儿子之死的语言外,鲁迅仅给她设计了十句话,都是一些简短的问句或应答之句,这种对比显示出了鲁迅对中国劳动人民那寡言少语背后所隐藏着的深沉悲剧性的深刻体会。
 
(3)反抗
A:祥林嫂短暂的一生中,有没有反抗?
  
   异乎寻常:从婆家逃出
             不肯再嫁
             到鲁镇再求生路
             捐门槛
             问“我”灵魂的有无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人物形象——祥林嫂
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易于满足。
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吞噬的小人物形象。
 
(三)布置作业。
祥林嫂之死,谁之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427731848@qq.com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