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思路
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中心,针对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组织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通过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努力促进本教研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迎接市督导评估验收。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思考,努力提升课程实施的理论水平。
1、继续组织针对课程与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解决”的专题研修。改进研修模式,增强过程性研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引导教师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行为。
2、继续组织教师深入研读《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新教材,进一步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力和课程的实施能力。
3、针对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必修和选修模块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专项研究,完善新课程研究组;如:信息技术评价研究、对信息技术素养的正确理解和定位、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等系列专题,以加深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和研究,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水平。
4、引导学科教师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和新教材,采取学术沙龙、参与式研讨、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校际合作、案例设计等多元的活动方式,切实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努力提升新课程实施的水平。
5、继续学习国内外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并恰当地运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立足课堂实践,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1、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引导教师在认真落实“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
2、在学科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师生互动、思维充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发展的高效益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动态生成资源及其关系的研究,引导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3、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题异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探索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开展教学创意、教学设计和论文撰写等活动,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4、推动各类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指导学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积极探索和践行网络教研方式,通过网络建立对话、交流和指导机制,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
5、开展适合于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研究,积极组织学科教师参加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努力促进本地化课程资源的积累和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三)抓好组织建设,加快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1、落实学科教学建议,要求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要以学科教学建议为依据进行备课和上课,经常交流教育教学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师协作组交流研讨活动,鼓励老教师切实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3、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分享教育教学智慧、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等提供条件和机会。
4、根据信息技术变化发展快的特点,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业务进修活动,全面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搞好竞赛活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1、组织和优选电脑作品参加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通过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提高活动辅导水平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积极组织参加省市机器人竞赛
三、其他常规工作
1、做好摄像、摄影工作。
2、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参加论文评比活动。
3、学校网站更新、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
4、机房的管理、日常维护工作。
5、做好教研组网站的及时更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