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动态 更多>>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语文学科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正文内容
《浅谈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王丽琴老师的发表论文
发布日期:2014-01-25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陈洁

 

浅谈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王丽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并且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近“半壁江山”。  

可是,大家都不得不承认,作文教学不是件简单的事。语言学家张志公也曾说过:“作文教学恐怕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到底难在何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文教学却收效甚微,这不得不让我们一线教师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行为。以下便是我粗陋的几点想法:  

一、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为学生作文找到下锅之米。  

很多学生对作文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他们总叫喊着生活每天都是两点一线间简单的重复,没什么可写。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罗丹也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更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然,老师要有实际的要求,比如我每天要求学生写一篇小日记,将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者一句话记下来,谈几句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去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体会每一天都是新的,学生写作之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          重视学生读说训练,为学生作文积累丰厚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就算写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文章也往往缺少个性,语言缺乏少年的生动、活泼,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比如推荐好书好文章给学生,还要求学生做好读书摘记,并且经常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让学生爱读书,勤积累,善思考,乐写作。

2、说话是写作的先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难以成文。口头为,书面为,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这段经典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书和写的关系。可见作 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 如课前几分钟可以请学生演讲或讲故事,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某一事谈谈看法。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教师要注意学生说话的中心、条理的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说话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同时作文水平也得以提高。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学生作文创设有效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学生写作时要帮助他们找到“动情点”,引导他们细心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一方面,老师在作文命题时要动脑筋,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老师也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能力。  

四、致力学生作文评改,为学生作文培养信心热情。  

传统的作文批改就如愚公移山,老师在遥遥无期中感受精疲力竭。而学生却更多的只看到分数,很少去关注点评和修改。连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都对作文教学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我当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我想把评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看别人的作文,学生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容易带着批判的眼光进入文章。批改别人的作文,对别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也是个取长补短的机会。一方面可使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再现别人写作时所犯的错误;也可使其借鉴同龄人习作的立意构思、方法技巧等,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当然,在评改的方法上,老师也要给与适当指导,一方面不作限制,给学生评论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从构思新颖、立意合理、内容充实、层次清晰、有真情实感、语言流畅、遣词造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等方面入手。并且鼓励同学尽量从每篇作文中找到几点可取之处。具体操作时,我通常将全班作文集中放在教室一段时间,并告知他们每个同学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同学的作文评改,并署好修改意见和修改者姓名,还有权利给自己认为优秀的作文打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作文最受欢迎,被点评次数最多,得到的五角星最多,再评一评,谁最勤奋,点评别人的最多。然后我们要把同学们评出的优秀作文在教室公开朗读,放印后悬挂教室美文栏目中。每每我看到小作者欣喜的眼神和小伙伴羡慕的神色,我就知道我已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批改热情和要把作文写好的决心。  

作文教学之路依然漫漫,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老师们继续探索。希望作文教学不再是老大难问题,希望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成为过去不会太远,希望真正实现快乐作文的日子不会太远!

 

                 本文发表于2013年《作文成功之路》第11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427731848@qq.com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