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杜甫
武进礼嘉中学 初二(5) 陈岚 2013.6.7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用诵读、想象、感悟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3、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堂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莫怀戚的《散步》,跟随着作者望见了铺着大块
小块新绿的田野、透着嫩芽的枝桠、冒着水泡的溪水,还有金色
的菜花、整齐的桑树、粼粼的水波,充分感受到春的那份盎然生
意。同样面对春景,唐代大诗人杜甫又望见了什么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他的《春望》。
三、课堂学习:
(一)、初读感知: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诗;
(2)请某一生朗读全诗,请1-2名同学对该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师小结:要朗诵好一首诗,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这些是我们熟知的。老师觉得好的朗诵,必定是能真正表达出诗歌中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读出诗歌的感情呢?
(二)、再读品味:
1、假如我在现场:
过渡语:首先让我们一起梦回大唐,那是1200多年前的国际大都会——长安。春风和煦,杨柳依依,仕女踏青,游人赏景,牧童横笛,男耕女织,宫殿巍峨,管弦交作,轻歌曼舞,响彻云霄。可是,有是一个春天……(PPT显示资料“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请学生齐读)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
(1)、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
(用诗句回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追问:最能集中体现国破的又是那个字?
深 (师提示:读文本,学会抓住关键词)
“溅泪”和“惊心”的是谁?
作者 (师提示:“溅”、“惊”作使动用法理解,是一种触景生情的抒情手法。若理解为使动者是花、鸟则可理解为一种移情于物。)
(2)、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学生活动:描述想象到的画面,然后交流; 教师适当评价
(3)、想象着残破的景象,带着“溅泪”“惊心”的感觉,再次用心读这两联诗,你读到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是一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般深沉的哀痛,这份感情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4)请大家尝试带着哀痛之情来诵读前两联。(自由读后请学生示范,也可以教师示范)
2、假如我是杜甫:
过渡语:望见的东西是让杜甫悲痛和凄凉的,那望不见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诗歌,思考:杜甫很想望见却望不见的是什么?
“家书抵万金”,是家人的书信,他想望见亲人
过渡语:此刻,杜甫的妻子和儿女正远在鄜州,但鄜州已经陷入战乱,音讯断绝,妻儿生死未卜。假如现在有人挺身而出,说要为杜甫往鄜州送一封家书,杜甫会对妻儿说什么?
(2)、请你替杜甫写一封简短的家书。
(3)、听了那么多的家书,你一定能感受到此刻的杜甫内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
思念
(4)、让我们一起带着深深的思念齐读颈联。
3、假如我画杜甫:
过渡语:有一种痛苦叫:想“望”的终不能“望”,纠结使我们的诗人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 、请根据尾联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勾勒诗人的形象;
追问:根据这首诗去理解,你猜猜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杜甫当时只有45岁
(2)、人到壮年却已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仅仅是因为盼不到一份家
书吗?反复诵读尾联,和你的同座商量一下:诗人此时的心境究竟如何?
妻离子散、国破家亡带给诗人无尽的忧思,为国、为家
(3)、请为你的同桌演示这份浓郁的忧思(带着情感同桌互读、互评)
教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战后的春天里,诗人走在残破的长安街头,念及以往的繁华,面对频繁的战事、满目的疮痍,忧国思亲之情油然而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这份忧愁,请大家齐读全诗。
(三)、领会主题:
在那个年代,这种思亲、伤国的情绪,仅仅出现在杜甫一个人身上吗?
战乱年代,每一个无辜的生命都是可怜的受害者。
师小结:所以诗人的忧愁才是如此的厚重,而杜甫的诗歌往往被称作是“史诗”就在于他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伤痛。
四、课堂小结:
1、请学生小结:通过课堂的学习,我学到了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的感情。
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反复诵读来读懂诗歌的情感
2、教师小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情感更没有诗。读诗就是用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去触摸诗人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品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六、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感情 方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想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思亲 诵读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忧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想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思亲 诵读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