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之声 更多>>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生物学科组>>教研之声>>课题研究>>正文内容
巧用“插嘴”,精彩过程
发布日期:2013-01-16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陈京疆

 【文摘】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与构建、共同成长的过程,“动态”与“生成” 是其鲜明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而调整思路,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重建课堂教学效率观,还课堂一定的自由度,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节外生枝”的新问题,课堂就会因巧用“插嘴”,精彩教学过程。

【关键词】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插嘴”是常有的事,面对“插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反应。有些教师反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插嘴,他们认为会打乱课堂教学秩序,扰乱师生的思维。笔者认为:学生的插嘴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只要合理利用,不但可以使课堂更加灵活,教学过程更加精彩,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一,在一次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湛老师在讲授“植物种子萌发”1节时,为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水,湛老师在课前,用一小盆装了半盆水,在水里浸泡着蚕豆、黄豆、玉米等种子。课堂教学中,当湛老师端着盆让学生进行观察,寻问学生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时,大多数学生回答需要水分,但有一张顺同学却插嘴说:“老师,你那样做,种子不能发芽。”面对张顺同学的插嘴,湛老师没有指责,而是微笑着说:“请你说明理由”。张顺说:“我看到爸爸、妈妈在制豆芽的时候不是把豆子始终泡在水里,而是隔一段时间浇一次水,夜里爸爸、妈妈都没法正常睡觉,过段时间必须起来给豆子浇水,否则豆子就不会发芽”。湛老师追问张顺同学:“为什么不能把豆子全泡在缸里呢?”“如果那样做不仅没法长出豆芽,而且豆子会全部烂掉。”张顺同学补充道。学生们一脸茫然,湛老师也故作疑惑地问“是吗?那是为什么呢?”这里一些激灵的学生已从书上找到了答案,反应快的学生已站起来说“因为种子萌发除需要水分外,还离不开空气。”湛老师抓住契机再次问学生,“我们怎样能科学地知道种子萌发离不开空气”。学生们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做法,此时湛老师组织学生针对“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种子萌发能否离开空气”、“种子萌发还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实验过程和具体的步骤,以便于回家继续完成未做的实验。真要感谢张顺同学的“插嘴”,同时也取决于湛老师的巧用,这不曾预约的精彩,使“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这些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课堂检测全班学生无一差错。难得的一次“插嘴”,只要老师利用好了,不仅让学生深刻记住种子萌发需要的三要素,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尝到了探究的甜头,掌握了探究的方法。
案例二:笔者在一次教学研讨中,一位桑老师向大家述说了一个教育故事。桑老师在执教“植物的营养繁殖之一――嫁接”时,当讲到对品种优良,亲缘关系近的果树,一般可以采用嫁接技术来繁殖,如苹果、梨、桃等时。一位叫王贯通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见过我爷爷把西瓜接到毛冬瓜上。”当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桑老师却不因为王贯通同学的“插嘴”横加指责,而是请王贯通同学站起来说说是怎样嫁接的,可王贯通却笑着说忘了,桑老师再一次耐心地让王贯通同学回家问问爷爷。桑老师介绍说,因为她不断地给予王贯通同学鼓励,而不是指责,当第二天再次上课时,王贯通同学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主动要求说明他爷爷嫁接的过程。他说:“听爷爷说在西瓜的秧长到1M的时候把西瓜的头(顶芽)斜着剪下来,然后把毛冬瓜的头也斜着剪下来,接着把西瓜的头接在毛冬瓜的头所在的位置上去,用塑料夹夹住(用铁夹子容易夹断,成活率低),这样一来结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设想把黄瓜接到南瓜上,有的更是大胆地要把苹果接到杨树上,把梨接到柳树上。王贯通的插嘴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嫁接技术,而且感知了嫁接的魅力,感受了生物学的魅力。
面对上述二个教学案例,在教学评议时,孰优孰劣,也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一些老师认为学生难得插嘴还可以容忍,但放纵学生长期插嘴,会造成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解答学生的问题,似乎又表现得不尊重学生。我则表示了不同意见,就目前的许多课堂教学来说,不是学生插嘴过多,而是教师完全一言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插嘴(发言),这样的课才既展现课堂的原生态特质,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从本质上说,教学就是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过程。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讲到哪儿,学生只能听到哪儿,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插话,就会被定为乱“插嘴”,轻则挨批,重则受罚。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充满灵气,而是正襟危坐;就不再主动思考,只是被动接受;就不再大胆质疑,而是洗耳恭听。结果课堂纪律是好了,但是活泼的思维消失了,思想碰撞的火花熄灭了。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毫无疑问,很少有同学真正是为了破坏课堂秩序而“插嘴”,相反,他们往往是因为听课专心、思维活跃、灵感突发而“插嘴”的,需要教师善待。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既具有活力,又能使这些“插嘴”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呢?
首先,教师要重建课堂教学效率观。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目标也不能实现。怎么看待这种现象?传统的观点会认为这样的课是失败的。但是以新课程标准的眼光去衡量,这样的课是应该得到肯定的。第一,它可能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其他的目标如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已经有所超越;第二,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而不必死抠在这一节课内。第三,教师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终身学习。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互相影响的场所。所以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应该肯定的。相反,为了完成原计划中的教学任务,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教学才是我们要反对的。教师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学效率观,才不会视学生的问题为“打横炮”和“课堂捣乱”,相反会以此为新的切入点,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成性。
其次,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教师不苟言笑、一脸严肃。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
所以,要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由度,就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生命是飞扬的,他们能“有话就说,不怕说;有疑就问,敢于问”。生命活跃的动态色彩,正是生成在师生真正能够互动、交流的对话式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三,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得到解放,教师和学生都会不断有新的思想和认知生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了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同时,生成的“问题”也借助对话得到解决。
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桑老师,她没有用教师的权力压制学生,而是与学生展开了对话,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尽管导致了教学过程与预设的程序不同,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情感、需要、个性去参与他们自己开发的“新课程”时,我们看到的是那跳动着学生激烈思维的举动,听到的是那涌动着学生个性的语言,感受到的是那闪烁着学生思想的情愫。在这种融知识、思维、情感于一体,富有生命力,呈现多样化的课堂里,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这种境界又岂是完成“教学设想”所能达到的?
第四、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某种意义上,可以用“靠教学机智”来回答。因为教师总会处于变化不定的课堂情境中,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备课时不可能样样都预测得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
因此,开放的生物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机智的品质,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育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解决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生成性问题,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参考文献:
1.《老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 周广强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插嘴”使课堂灵魂、精彩起来》湛翠玲《中学生物学》2008年12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427731848@qq.com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