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之声 更多>>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生物学科组>>教研之声>>推荐文章>>正文内容
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均衡教育
发布日期:2013-01-11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章吉

 

     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均衡教育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陈京疆  (213176
【摘要】国家新一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义务教育发展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均衡教育不仅是区域均衡、城乡均衡、师资和配备均衡,实施均衡教育的关键是学科课堂教学均衡。教师是实施学科均衡教育的主导者、执行者,教师的主导思想和执行能力决定了均衡教育的实施程度。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全面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多元化综合评价,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培养个人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 均衡教育
【正文】国家新一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义务教育发展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应有要义,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更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而在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中,学科教学中教育不均衡问题已经较为突出,就学生方面而言,具体表现在同一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出现“拐脚”现象,不同学生在同一学科的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均衡教育?生物教师在均衡教育中如何发挥学科作用?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初中生物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然而,生物课堂教学在变革中,部分老师未能完全理解新课程理念,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结果,无视学生这个生命的基本体系,缺乏生命意识,造成了在教学硬件建设均衡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不均衡的现象,阻碍了均衡教育的发展。笔者就目前逐渐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谈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求从基础教育上实现均衡教育。
一、学科教育均衡的内涵
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均衡问题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间的均衡;二是学科内的均衡。就学生个体而言,即学生在学科间的均衡就是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上都能学得其所,不出现或极少出现学科间的“拐脚”现象;学生在学科内的均衡就是学生在同一门学科上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即“教育者要关注每个受教育者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成功机会和效果”,避免出现或者极少出现学科学习上的困难生。学科均衡的内含就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教育者要让受教育者成功的机会和效果相对均等”。
二,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均衡教育问题
1.教学目标过高,忽视全体学生
教师教学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也要注意教学中的隐性因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不可大而无当,虚不可及。笔者在多次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中,仅知识目标就未能面向全体学生,而只是面向部分优秀的学生。因此,这样的课堂中,参与学习的只是少数学生。就这么几个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他们主宰了整个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勉强跟的上或根本不能参与教学活动,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提高,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成功的喜悦。例如,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人类遗传病的遗传过程只是要求“知道”,但有些老师则把这部分内容上升到了“理解”要求,结果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推导预测,而且还把后代是否会患病,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都增加了进去,造成学生一知半解。
2.缺乏了解学生个性,以语数外定优劣,
生物教学因为课程设置等因素,造成每班周课时少,生物教师则担任的班级数量就相对较多,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就比较少,缺乏班主任或语数外老师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因此,某些生物教师就以语数外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以语数外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确认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态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哈德奈教授研究指出:每个人生来就有8种潜能;人的潜能只有长项与短项之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一开始没有开发出来。许多学生语数外学不好,但对生物学却非常感兴趣,有些学生书本知识记不住,但动手创造能力却很强。如果教师把热衷于实验探究的学生认为是玩皮学生,如果家长认为进兴趣小组会影响学生中考、高考而反对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仅以语数外成绩确定优秀学生,甚至是“三好学生“。这样的工厂模式化教学,培养出的是千人一面的学生,学生缺乏个性发展,缺乏创新能力,更别说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开发。
3.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
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划定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三个目标应同时达成。但许多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轻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生物学科,它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知识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新课程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提出了探究学习。探究学习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在探究实验、探究实践中体验科学发现的历程,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科学文化的内含。如果我们的教学缺少了实验、实践等活动,学生也就难以理解,一知半解。放眼当今的生物课堂,教师在黑板上做实验,把学生实验变成教师演示实验,在屏幕上利用电脑模拟实验等现象充满了课堂,这些手段不论多么先进高超,都无法替代学生动手操作的亲身体验。
4.评价机制单一,缺乏多元评价
目前,我国的教育在选拔人才方面,由于长期单纯地依赖于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一考定终身。高考、会考、中考基本只以卷面分数为依据,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能评价学生的过程性,缺乏多元化评价,将质性的评价方法与量化的评价分离,从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某些学校、教师将一些卷面分数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单纯地定性为“差生”,造成学生仇视教育,仇视老师,甚至酿成恶性事件。
三.生物教学中实施均衡教育的几个策略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理应具有生命性的特征,要把生物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面向全体,是教学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实施均衡教育,让学生均衡发展,对中、小学老师而言,就是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通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应使全体学生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面对全体学生,就是面对全民族,就是着眼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面向全体不应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应有丰富的内涵:面向全体,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把每一位学生摆在同样的位置,不管是“天份”、智力、身体、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或是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有差距,都要同等对待、一同施教,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面向全体,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关系,要在落实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适应每一位同学的不同需要,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面向全体的要求。
2.了解学生,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教育、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熟识每一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做好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当前,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面对的全体学生,共同前进。作为生物教师,笔者认为虽然我们与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的课堂时间较少,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竞赛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延长学生有效学习的持久力。
3.因材施教,是实现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途径是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材施教,要研究教学内容。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的深度、进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要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把书本知识赋予实际生活的内涵,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本校每学年在七年级都要组织一次显微镜操作竞赛活动,开展这个传统竞赛活动,目的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需要,二是选拔人才。多年的生物显微镜操作竞赛让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平时课堂书本知识学的好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获奖,而一些在班主任或语数外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却操作熟练,动作娴熟,有得比指导教师都表现得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会向班主任汇报,希望班主任重点关注,同时,在学校张榜公布获奖名单,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表现优秀的学生推荐参加其他科技竞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要注重教学方法。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同时生物学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正确制订教学目标、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大纲、教材和教育对象的研究,把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较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层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如,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对“学困生”要“开小灶”,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潜能,努力使“学困生”不再“困学”,能够主动地向优秀生学生看齐,努力追赶。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包括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古代教育家曾对因材施教进行过精辟论述,如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人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也说:“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可见,全面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今天仍然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指导着我们教育事业的实践。
   4.多元化评价,是实施均衡教育的根本保障
所谓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教学评价包括测试性评价、课堂观察评价、实验技能评价、探究能力评价等。生物教学评价除了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要体现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方面的评价,要对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得生物知识,培养生物学科素养进行评价。评价不能单一化,而要多元化,要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成功,而不是证明他的失败。传统的评价理念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而新的评价理念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因此,要通过评价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生物学的机会,提供可共享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相互评价的机会。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分析自己有关生物学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优、缺点与需要。同学相互评价可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俗话说“一粒米养百样人”。学生各有各的个性,他们的思想、感情各有不同,他们的联想十分丰富、内心世界相当复杂。只有处处体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关爱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往,不断理解,才能深化师生情感交流,达到师生心灵的契合。为此,作为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培养其个人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教育均衡论》 翟博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 周广强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龚正行著 《华夏出版社》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郭元祥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427731848@qq.com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