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嘉中学部分教师赴徐州一中参观学习体会
新年伊始,1月12-14日,礼嘉中学各处室、高中各年级组和高三各备课组代表在副校长盛建锋、尹建文的带领下,一行20余人远赴徐州一中参观学习,中午12:00乘车前往,一路跋涉,到达徐州已是暮色苍茫,华灯初上。
徐州一中是苏北大地教育的一颗明珠,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她历史悠久、声名远扬,既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又充满生机活力和现代化气息。漫步校园,建筑大气雅致,清华门古朴而内涵深远,古树参天,假山池沼,名人雕塑,和谐相生,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该校本科上线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仅06届1100多名毕业生中,本科上线1030人,高分段考生数(全省前100位)居省内中学第一,全省前50名该校有6人,前100名该有9人,670分以上人数达12人,三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并有18人考入清华、北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育的奇迹,一个高考的神话。徐州一中靠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徜徉在一中的校园里,我们始终在寻找着答案。
在为期两天的参观学习中,我们参加了由中央教科所培训中心、北京华育立人教育机构和徐州一中共同举办的“名校行——徐州一中素质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经验交流会”。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的精彩报告《坚定不移,扎实有序,推进素质教育》打动了每一位老师。王司长分析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校长、教师理应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者,特别强调了酷爱读书是老师的职业要求,一个不认真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另外,就提高教育的艺术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接着,我们分别聆听了徐州一中校长王志勇、副校长刘永生、高三年级主任陈雷和高三优秀班主任王怀祖关于学校管理、教学管理、高三年级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具体做法。第二天,分9个会场同时进行各学科组教学经验介绍。这些报告,聚焦新课堂,关注新实践,这里的理念、思考不是雾里看花,而是在朴实、踏实中表达着深刻的教育思想,让听者感到深入浅出,给人如坐春风之感。围绕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对话,每个人都在思想的搏击中获得升华,在思维的碰撞中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和从容,徐州一中成功的经验亦渐趋明朗……
一、理念实现超越
“平时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就会取得相应的成绩。几年高考的成果基本反映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王志勇校长分析成绩时这样讲。透视一中高考成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套科学、独特的校园管理文化的塑造和深化,看到了全校师生砥砺奋进、一路打拼的身影。
一中提出“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发展论英雄,让学生、教学、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发展性教育质量观的要求。他们把校园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并对校园文化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细化量化,在全体师生中制定行为规范,在做人上倡导“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学习上倡导“勤奋增值人生,刻苦成就事业,求知改变命运”;在工作上倡导“习惯铸就性格,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就是品位”。因此,在他们看来,学校的日常教学,不单纯看分数和排名,而是看谁的进步快、谁的潜力大;对教师奖励时,班级进步最大的老师是最大的赢家,正是这一“发展性教育质量观”,形成了全校师生比学赶超的氛围,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计划外”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的原因。
二、追求“管理出效益”
“教育需要稳定,但不是因循守旧,我们需要的是以改革促发展的稳定”。王校长这样介绍一中的管理理念。高三课堂曾有一道特殊“风景”引起他的思考:每天早课,学生成片地趴倒在课桌上。原因:开夜车!在众多家长和师生的争议中,王校长强力推行实验班全体住读。
“为什么不愿意住校?”“我得看着孩子学习。”“看了十一年还要看,说明没看好,你看不好就交给我来看!”这是王校长说服家长时的一段对话。事实证明,正是在这一顺应规律并融入学校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计划、效率意识,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的过程。严格的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和长期的强化熏陶,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走进高一(周日不上课)教室,几个学生埋头伏案,旁若无人,又走到高三教学楼,四周寂静,空若无人,走近才看到高三学生都在静心自主复习。
为更好地迎接高考,学生进入高三前,学校就搜集信息,研究高考各分数段的特征,发现二本线以下五分之内考生人数密度较大,这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很有可能进入本科上线人群,对此,学校展开专题研究,在全校提出全面实行边缘生转化工作,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本科上线人数增长打下了稳固基础。
三、强化师德建设
一中有一个卓越的教师群体,这支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一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校长王志勇表示,高考取得辉煌并不意外,
高三优秀班主任王怀祖60岁了,做了几十年班主任。为了开主题班会,曾选择几十种藏书,利用暑假时间,在钢板上刻写形成的三万字读书体会,分发学生作为主题班会材料。双休节假日,总是骑自行车到几十里外的农村,逐个家访,老师、学生、家长常常三方面谈,寻找对策。
一中把教师人格修养的培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四年内要过“五关”,即思想品德关、教学技能关、教材教法关、教育管理关、教育科研关。正式成为“合格教师”后,又有5个等级的荣誉称号,分别是“希望之星”“教学骨干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学科带头人”“功勋教师”,学校以此引导教师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四、师、生、校和谐互动
“学生是目的、学校是平台、教师是关键”,一中致力于师、生、校三者的良性互动,和谐构建,尤其是高三年级,他们坚持量化分解目标,做到阶段目标明确,系统目标分解,动态目标评价,把目标和希望展示给每个人,把压力和动力传递给每一个人。教学上,把工作做细,把小事做到位,不仅在意识上重视,更在精细和效率上下功夫,把效率提高到极致。
狠抓常规,落实检查,推行教案、上课、作业、辅导等的规范,复习教学计划公布张贴,督促师生按计划执行。简单知识以练代讲,以查代讲,重要知识点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强化练习和评讲工作,练习以一本为主,主要由教师自编。练习一定是教师先做,再筛选,严格控制各科作业时间,学校定期在学生中调研。测试不能用陈卷,用自编卷,基本安排在周六下午,晨读、晚读规定具体内容。教学评价体系实行三级监控,尤其注重教学细节的监控。
一中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和特需生导师制也抓出了成效。每次考试分析总结力求精细、求实、切中要害。分析中重点找出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观原因,并且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年级处筛选典型,推举2-3个班级(从增幅比较),1-2个教研组(从差距比较),2-3位学生评教较为典型的教师,在年级处范围内作口头分析,书面材料上交校长室,然后由教务处和年级处分别存档。这项制度的推行对师生双方均起到了激励鞭策作用。对尖子生、艺体特长生、落差生,一中构建了特需生导师制,口号为“大手拉小手,中途不掉队、齐步向前走”,导师任务包括学法指导、知识面拓展、扎实基础、思想教育和心理调适等工作。正是这些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教学成绩的可能增长点被充分挖掘出来、激发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23日,高考成绩出来的前一天,从中午12点一直到晚上12点,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封闭在某部营房开了一个务虚会,主题就是深刻总结一年来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个日子的挑选别有用意,王志勇校长说,要等到分数出来再总结,那么很多问题就可能被成绩所掩盖。次日成绩出来了,惟恐大家“满脑子小红旗”,王志勇又召集大家开会,还是谈不足。他开头就说:“假如说还是这些老师,还教这些学生,再重新来三年,成绩是不是还要好?这正说明,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低谷的时候不能没有信心,在成绩面前不能失去清醒。反思不足,而后学习借鉴,进而改进完善,在这“三步曲”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一中创造了新的辉煌。
一个学校的成功,源于师生的精品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两天的参观学习,对于学校的印象,虽是浮光掠影,但是这样注重学生的基础,把教学的常规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低起点,小坡度,不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确实值得我们借鉴。综观徐州一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传统之处,也不乏创新工作,但最为成功之处在于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共识,贯彻具体,落实到位,并且重视细节,把细节做到极为精致,进而内化为师生的素质。
“天道酬勤”,亘古不变。回顾我校师生携手奋斗拼搏的轨迹,我们更加坚定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一信念,礼嘉中学辉煌的延续,要靠一代代礼中人去创造、去拼搏、去实现!(潘少波)